情天幕
虛實相映的竹藝美學與大地呼吸起伏
依著地勢與樹木蜿蜒而出的木板步道,放眼望去大草原上,兩座竹穹裝置屹立其間。經由規則環繞以及自由聚焦的不同線條,編織出高聳壯觀的自然景色,揮灑出穹窿天幕景象。旅人可以自由地在情天幕或坐或臥,陽光透過竹縫間灑下光輝,微風輕拂帶來撲鼻的竹香,享受寧靜的片刻。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王文志老師,以自然材質、超大尺度的創作展現。運用台灣常見竹子,讓綠色線條在半空中盡情飛揚、延伸,猶如書法的寫意流轉,呈現特別的柔軟形體變化。透過幾十位竹編師傅與勤美學夥伴的現場製作,在不同編織手法組合下,傳遞虛實相映的美學造型。旅人在此體驗自然,召喚出不一樣的生命情境與能量場域,與宇宙大地深度互動。
藝術家 王文志 簡介
台灣嘉義出生,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。作品展覽包括2001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,以及日本、法國、意大利、奧地利、捷克、美國、加拿大及澳洲等地;包括日本2009/ 2012/2015年「水土藝術祭」、2010/2013/2016年「瀨戶內國際藝術祭」、2007年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館設計,以及2010年台北花博台灣庭園「天幕」等。
樹屋
樹梢上的奇幻大果實
隱身在榕樹微型森林的三座奇幻樹屋,由實踐大學建築系系主任蕭有志老師團隊所設計,以種子飽滿圓滾的形象作為設計概念,頂部微尖的特殊造型,代表者種子發芽的開始,也是植物匯聚能量的中心。外牆選用國產的柳杉,表面更經過傳統自然技法的碳化處理,增加其耐久性,三座樹屋也因碳化層度不同,色澤上的層次也更豐富。過去苗栗造橋曾是木炭的故鄉,藉此呼應在地文化歷史的脈絡。三顆樹屋有著不同的主題內容,分別為「聲之屋」、「天空書房」、「獵人碉堡」。
藝術家 蕭有志 簡介
畢業於底特律近郊的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(Cranbrook Academy of Art)建築學研究所,曾任職於台灣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及紐約Louise Braverman建築師事務所。2005年至今先後創立從事設計研究的Design Laboratory及從事建築與室內設計的大合整體設計有限公司。現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。近來以「Mega-Weave/大量交織」資源整合式思維與工作方法,在方案、教學、創作及非營利等面向積極實踐,除了參與多項藝術與設計展覽活動,也主動企畫各種城鄉微型空間改造及非營利空間改造工作營,並創作各種建築與空間裝置遊走於城鄉空間,企圖讓建築、空間與事件活動游擊介入公眾生活環境。
近期作品:
2017忠泰美術館/Home2025/櫃之家、問陶亭、2016當代藝術博物館/Cross-Design+x Art+/自由小屋、2015台灣雕塑雙年展/何以為渡/旅行的大洋蔥計畫第九站
山林樹屋
秘徑中樹與屋跳起雙人舞
座落於森林小徑盡頭的森林樹屋,優雅而低調,不同層次的湖水綠與水波藍外牆,是藝術家小林崇於現場依循著森林裡的氣息與光影調配而出。樹屋依附著一棵碩大的榕樹,婀娜多姿的主幹,與階梯、露臺融合得十分自然。從不同的角度仰望,可見枝幹從樹屋外牆穿越,樹與屋像是默契極佳的舞伴,正在綠意盎然的林間起舞,持續向外延展的枝枒線條,飽含生氣蓬勃的生命力。
藝術家 小林崇(Takashi Kobayashi) 簡介
來自日本的樹屋大師,年輕時就嚮往與自然結合的生活形式,三十幾歲時開始自學搭蓋樹屋的相關知識與技能,已經六十多歲的他至今完成了超過150間樹屋作品,作品不僅遍布全日本,也受邀至許多國家創作。台灣苗栗這座隱身在香格里拉樂園後山的樹屋,是小林崇在台灣的第一個作品。
2020森林方舟
森林中不間斷的生命力
藝術家從作品《森林浴所》、《星艦遺跡-靜默》到《2020森林方舟》,其實像一個考古過程。《靜默》闡述的是靜置在樹林裡的遺跡發現,《2020森林方舟》則多了人造的力量在樹林間互動,這些遺跡涵蓋不同時間點,以及不同時期外星人/地球人的介入,讓累積而成的遺跡,如同一個進行中的工事現場,彷彿從樹林母體中得到能量、聯繫與接觸。
藝術家 陳建智 簡介
建築背景出身的陳建智,關注空間尺度、人與環境的關係,作品多具身體與空間的互動性。生活中息息相關的物件是藝術家經常取用的創作素材,作品充滿非特定單一的豐富訊息。不斷探索建築常規、空間慣性以外的解放可能。
巢展 Tensile
你有過不用攀爬,而是走上樹木的感受嗎?想不想一起不留痕跡、安靜的在樹林行走,一起探索這個秘境與聆聽周遭美麗的自然聲音?
巢展Tensile》作品靈感來自於大自然中的懸掛裝置,如蜘蛛網、絲繭這些昆蟲用於保護自己的安全網。進入充滿張力的網邊地帶,漂浮在樹林之間的編織裝置,藉由不同材質與色彩的交織,期望能觸發人們多元的五感體驗。創作者希望人們能感受懸浮、擺動─ 這些有別於以往的行進方式。到訪的村民能輕鬆的在作品上休息,用不同的視野探索這個美麗環境。
藝術家 Lua Rivera 簡介
出身於墨西哥藝術家家庭。Lua 對於自然環境的觀察十分深刻,從小喜歡探索森林的她,特別對鳥類築巢感到興趣,故選擇以編織作為主要技法,希望邀請人們進入作品中體驗探索。(www.luarivera.com)
協創者 楊芳宜、林資芬 簡介
芳宜為「 廢青不廢 Give to Gift」創辦人,藉由換位研究,透過異質編織、再生創作及跨領域合作,重新定義「廢棄」議題。資芬擅長在創作中使用反傳統的素材,她的創作皆與零廢棄、永續、城市紋路觀察、創新織品議題相關。
協力單位 鎰呈行股份有限公司
星艦遺跡—靜默
星艦中的秘密寶藏
打造「星艦遺跡– 靜默」的陳建智老師,對於作品有很多的想像,以前在台灣房屋屋頂都會有水塔,他想像那是與外太空連結的一個機器,因為水塔是屋子頂端最靠近天空的地方,配合旁邊的天線就像是連結外太空的訊號器。老師利用再生藝術的思維,將廢棄物作出轉化,從這裡可以發現許多寶物,遺跡現場的大星艦前身是中央銀行空調冷卻水塔,在大星艦旁的半圓形小水塔,就是模擬考古挖到一半還未出土的小星艦。而現場的小水池內有許多不同的寶物,他從各個藝術家的工作室,回收了瓦片、石頭、陶器藏在裡面。陳老師的作品都有一種童趣,從頭到尾每個細節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,這或是再生藝術另一個讓人著迷的地方吧,期待山粉圓(會員)來到星艦探險,在大榕樹下尋找星艦中的秘密寶藏。
藝術家 陳建智 簡介
建築背景出身的陳建智,關注空間尺度,人與環境的關係,作品多具身體與空間的互動性。生活息息相關的物件是其經常取用的創作素材,作品充滿非特定單一的豐富訊息。家宅系列的建築裝置,意不在可長久保存的恆常性,反而著墨空間、材料、構法上的直覺性和操作簡便性。不斷探索建築常規、空間慣性以外的解放可能。
大地窯
讓我們一起蓋一座窯吧!
苗栗鄉鎮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古窯,磚窯、炭窯、陶窯、土窯...等,都是昔日山城人留下的生活智慧結晶。而山那村大地窯,是由一群擅於與大自然相處的教育團體-大地旅人,帶著園區同仁夥伴們一起完成的。旅人的老師們善於在自然中取得再生能源,製作成高效能的土窯;這座土窯與周遭環境的資源循環關係、自然永續精神,讓大家佩服又讚嘆。如今這座大地窯已然成為山那村的戶外廚房中心,聚集了人群,拉攏了關係,在山粉圓(會員)的互動中,大地窯不只溫飽了每個山粉圓的胃,更溫暖了每個山粉圓的心。
藝術家 大地旅人 簡介
大地旅人是由:孟磊老師和江慧儀老師共同創立的教育與永續設計團體,主要以樸門永續設計(Permaculture)的教學、適切科技設計與產品、環境教育教材研發與教學為己任。強調「有效率的能源規劃」、「巧妙運用自然」的樸門永續設計(Permaculture)成為大地旅人系統性地看待整體環境,以及從事環境事業的指引
巨人餐桌
張開雙手迎接的大地巨人
像是從地心竄起的巨人,張開巨大的雙手迎接當晚的村民,大家一起圍繞在土地的餐桌旁,聆聽關於豐收及滋養的故事。長達7米5的桌板,使用台灣國產的多種木材拼接,自然的色澤與原始的觸感,呼應對這片土地最真誠的敬意。
藝術家 伊祐•噶照 簡介
來自花蓮港口部落的阿美族藝術家。十幾年前回到部落的伊祐,常聽老人說山林與海洋的故事,也看到人們因為慾望漸漸忘記如何與大自然對話,所以開始透過創作去傳達當代原住民的社會處境,同時表達對環境議題的深刻體認,也用藝術作為傳統與現代青年之間的橋樑。
森林浴所
最接近自然的徹底解放!
以藝術的眼光重生舊有建築,將原本荒廢的香格里拉一號賣店,重新打造成專屬勤美學的森林浴所。外觀保留原本八角形結構,設計工業風金屬外觀,將浴所變成宇宙星艦。浴所內設計期望與自然結合,將森林部分的樹木包覆在浴所內部,一邊洗漱一邊欣賞大自然的美好。藝術家精心設計支架造型,將冷硬的金屬變化成有機的植物線條,回應了人工建築與自然森林的對話。皆採環保回收廢料,將廢棄的路燈罩改裝成洗手台水盆。浴所內每張桌椅都是獨一無二的設計,擬人化的桌椅,高矮胖瘦各有其獨自的樣貌,旅人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身形的桌椅使用。透過藝術,讓盥洗不再只是盥洗,讓生活每個環節都充實豐滿,用心享受每一天。
藝術家 陳建智 簡介
建築背景出身的陳建智,關注空間尺度、人與環境的關係,作品多具身體與空間的互動性。生活息息相關的物件是其經常取用的創作素材,作品充滿非特定單一的豐富訊息。家宅系列的建築裝置,意不在可長久保存的恆常性,反而著墨空間、材料、構法上的直覺性和操作簡便性。不斷探索建築常規、空間慣性以外的解放可能。
睡
草原上的飄浮吊床
此時此刻的我,渴望著「空」與「靜」。
與這世界脫離,與任何事物都毫無接觸,內心沒有一絲搖擺與晃動。
心靈蒸發,與世隔絕;安詳的,睡一場。
藝術家 狗柏 簡介
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設計系,現為美秀集團主唱兼創辦人。專輯曾入圍第三十屆金曲獎最佳樂團獎、最佳新人獎、最佳裝幀設計獎。
山那春田
山那之間的一座田
恢復土地原來的樣貌,一直是勤美學實驗研究計畫的關鍵句之一。旱田、水田、梯田、生態池、埤塘,透過30年前美軍空照圖,可了解到這塊土地的原始;早年生態是多麼的美麗與豐富。2017年團隊也在山那村復育了的第一畝田:「山那春田」。何其昌景觀師說明,香格里拉園區的地質是高位沙丘,本來沒有堅硬的石頭可以取用做為砌石的梯田,就順勢保留了附近山區、草坡梯田的感覺,方能與周遭起伏不劇烈的地形呼應,產生柔順的和諧感。而春田吐納的水系統,將雨水、洗滌水、戲水區的每一滴水,都匯集成一條明亮的小溪,順勢灌溉,並在下游集結成生態池,迎回了生態的多樣性。這片田將開啟一連串人與人、人與自然更緊密的關係。捲起衣袖!一起在這片美麗的田裡展開我們的田園生活吧!
景觀師 何其昌 簡介
曾任職於中冶景觀造型顧問有限公司擔任設計師,師事台灣景觀權威郭中端老師。於不惑之年時自立「天堂島環境設計」,期許實現多年來累積的創意與構想,創造出屬於這塊土地可愛與浪漫的景觀與建築。
織築
在巨型編織中翻滾遊玩!
使用基本針法多變的勾針來進行操作,不同的針法影響了觸覺與視覺上的變化,經過一連串的實驗重新定義了不同織法在空間中的定義,試圖利用編織的特性來創造新的空間形式,使其能應用在任何環境中。平面的藝術編織網飄浮在空中,與立體的空間產生了關係。藝術家希望能夠從平面/立體兩種角色之間創造更多的對話,細心設計每片網子的織法跟吊點皆不相同,影響其受重力拉扯的變形量。遊玩者自身的重量就是一雙看不見的手,把編織從平面撐為空間,使得作品會依遊玩者的移動而呼吸起伏,彷彿具有生命一般,不再只是僵固的空間。空間之間彼此互相牽引,藝術家進而打破邊界,編織出連接上下的管狀空間,讓遊玩者能夠自由穿梭,或自在停駐,與自然、空間和自我交流對話。
藝術家 曾靖婷 簡介
畢業於銘傳大學建築系,熱愛手作,深信手作的溫度能拉近人的距離,目前持續研究利用編織發展空間的可能性。
甲蟲車
劃破黑夜與白晝的勇者!
勤美學團隊在尋找房務車輛藝術創作者的過程中,在陳建智老師的引薦下,有機會邀請江家雄老師改良園區廢棄的休閒車,經過無數次的訪談後,雙方激盪出新舊的衝突美感,在老廢的事物中看見創作藝術的神奇,甲蟲車不僅僅是一台兼具實用與藝術性的作品,也是新舊跨世代融合的展現,更重要的是,這門祖傳三代的農機改裝的技藝已經被賦予新的使命,未來將會與藝術的方式,傳承下去。
改裝車院長導師 江家雄 簡介
江家雄老師的爺爺從日據時代開始,就跟著日本機械技師習得農機改裝的相關技法,用盡一生心力鑽研貫通,在農機改裝的領域中自成一格,並將此技術傳承給自己的七個兒子。經過多年的時間變遷,再加上政府單位對於拼裝車堅持有其法規限制,到第三代時,僅剩江家雄老師堅持傳承,將爺爺畢生的心血完成承襲下來。江家雄老師的作品在2014年的農業博覽會嶄露頭角,作品為是一輛裝有六個輪子的野獸,這前所未見的外型創意和打破限制的拼裝車創意,立即吸引各方注意!許多藝術家、農機改裝師,都認識了這一號人物。而藝術家陳建智老師偶然機會引薦,就在勤美學產生了有趣的火花
勤美學 CMP Village
「勤美學」是一個在地美學實驗計畫。傳達自然永續、院長導師精神、生活哲學的企業核心精神,以台灣老式的香格里拉樂園為基地,融入在地文化,透過旅遊與生活體驗,一步步打造在地生活美學的實驗平台。
2017年起推出1001夜的「勤美學–山那村」計畫,邀請國際藝術家王文志老師、陳建智老師等團隊駐村創作,結合在地傳統工藝、飲食、自然、生態等夥伴,重現土地的美好,拉近人與人的關係。
勤美學 苗栗
苗栗的舊名為「貓裏」,意思是平原或平坦之地,同時經過數百年的發展,苗栗也成為一個種族的匯聚之地,在苗栗縣十八鄉鎮中融合了客家、閩南、原住民…等等,融合產生了包容之心,讓每件事物在苗栗都可以被看見,融合碰撞出混搭的美好,所以各種事物在苗栗都可以變成可能。
勤美學 香格里拉樂園
在過去,香格里拉樂園曾經是谷地中的一片幽靜的田野。曾有九戶人家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,以三合院為家,與森林為鄰,用果園、梯田、菜園所產出的食物自給自足,過著與大自然一同呼吸起伏的生活,順應自然、相互扶持。我們即將在香格里拉樂園這塊沉睡已久的土地上,恢復當初純粹的土地精神,你不必到遠方尋找香格里拉,因為香格里拉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。
勤美學 你我他 無限可能
勤美學是一個無限可能的平台,我們秉持著「在地連結」、「院長導師精神」、「自然永續」的原則,串聯在地文化與產業鏈,整合產官學資源,媒合設計、藝術、生態、農業、飲食…等不同領域的當代思維,共同勾勒出兼具國際高度與在地深度的台灣美學藍圖,且積極投入資源平台的建置,帶動年青世代的新生活運動。讓不同背景、不同領域的人們,在勤美學這裡相遇、相知、相惜,彼此尊重、彼此學習。在這裡每一個人都是「文化的詮釋者」,更是與土地一起成長呼吸的生命共同體,邀請你與我們一同見證各種美好的誕生,更需要你與我們一起創造有趣又驚艷的創意。